Skip to content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

官网

官网

报名

要求

各类别报考学历条件要求如下

  •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河南省内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特别强调:其他大专以下学历(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中专学历等)不符合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学历条件;
  •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 报考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 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对于在校生,有如下要求: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专(含五年一贯制、“3+2”、普通类两年制、三年制)毕业班学生、普通本科三年级及以上学生、专升本三年级及以上学生、省内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可在学籍地、户籍地、居住证所在地报名,其他在校学生不得报考

时间

上半年1月中旬笔试报名,4月中旬面试报名
下半年9月初笔试报名,12月初面试报名

1

笔试报名时间:7月7日-7月10日
笔试考试时间:9月16日
面试报名时间:11月8日-11日
面试考试时间:12月9日-10日

科目

415-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计算机组成基础概念

信息是消息的内核。

八进制对应三位二进制,十六进制对应四位二进制。

历史:1946-1958 电子管,1958-1964 晶体管,1964-1971 集成电路,1971-至今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 ENIAC 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核心是存储程序程序结构控制

多媒体: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

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五大部分: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控制器:寄存器、译码器、程序计数器、操作控制器
运算器: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加法器、通用寄存器
控制器+运算器=中央处理器CPU
CPU性能决定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字长、主频
存储器: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高速缓冲处理器Cache
衡量存储器性能的主要指标:存储速度、存储容量

1个字节 B = 8个二进制位 bit,1KB = 1024B,1MB = 1024KB,……

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常用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服务性程序
操作系统:DOS、UNIX、Linux、Windows
语言处理系统: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总线技术
总线是指计算机系统部件之间的信息传递线路
按功能分类: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
按层次结构分类:CPU总线、存储总线、系统总线、外部总线
按位置:机内总线、机外总线
按通信方式:并行总线、串行总线
常用系统总线标准:ISA、PCI、AGP、USB
总线性能指标因素:总线位宽总线频率总线带宽
总线带宽=总线位宽x总线时钟频率/8 (/8 位宽变成带宽,位转换为字节)

存储系统
三级:Cache、主存、辅存,Cache 解决CPU和主存速度不匹配
CPU可以直接访问Cache和主存,辅存通过主存与CPU交换信息
辅存即外存:硬盘、光盘、各种移动存储如U盘

性能指标:字长、主频、运行速度、存取周期、存储容量
主频=外频x倍频系数
运行速度:MIPS(百万条指令/秒)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资源共享、信息管理和数据传输、提高可靠性、促进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分布式数据库发展
计算机网络分类
按照网络覆盖范围: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
按网络传输方式:点对点P2P、广播式、客户/服务器网络C/S
起源:1969年,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NET,Internet 前身
发展: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 -> 计算机网络 分组交换网 -> 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 通信子网 -> 下一代:IPv4到IPv6、三网合一、移动互联网、服务质量QoS、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定义:网上计算机或设备与传输介质形成的结点与线的物理构成模式
常见类型:星型、总线型、环形、树型、网型、混合型、蜂窝拓扑
从系统功能的角度,网络组成可以分为:资源子网、通信子网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
  1. 结构和连接方式: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描述了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结构。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等。每种拓扑结构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2. 可靠性和容错性:拓扑结构的可靠性指的是在网络中的某个节点或链路故障时,网络仍能够正常运行。不同的拓扑结构对故障的容忍能力不同,一些结构能够提供更好的容错性,而另一些则较为脆弱。

  3. 性能和带宽: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性能和带宽的影响很大。不同的结构可能对数据传输速度、延迟和带宽分配有不同的限制。一些拓扑结构能够提供较高的性能和带宽,而另一些可能较为有限。

  4. 扩展性和可管理性:拓扑结构的扩展性指的是网络能够容纳和支持更多的节点和用户的能力。一些拓扑结构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可以方便地添加新节点和扩展网络规模。可管理性指的是网络的易管理性和维护性。

  5. 成本和复杂度:不同的拓扑结构对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有不同的影响。一些拓扑结构可能需要更多的设备和布线成本,而另一些则相对简单和经济。

综上所述,选择适合的拓扑结构需要考虑网络的可靠性、性能要求、扩展性和管理成本等因素。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拓扑结构来满足需求。

计算机网络协议
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
网络分层模型:OSI 七层模型、TCP/IP 四层模型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高三层 数据处理与应用,低四层 数据通信与传输
物理层(Physical Layer):物理层是最底层的层次。它负责传输原始比特流,即0和1的电信号,通过物理媒介(如电缆或光纤)在网络节点之间传输数据。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建立在物理层之上,并提供了数据帧的传输。它负责将原始的比特流组织成较大的帧,并管理数据的传输和错误检测。
网络层(Network Layer):网络层负责在多个网络之间选择最佳的路径,并将数据分割成适当的包进行传输。它使用路由算法来确定数据包的最佳路径,并处理不同网络之间的地址转换。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确保数据可靠地传输。它负责将数据分割成较小的单元,并管理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和流量控制。
会话层(Session Layer):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即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会话)。它提供了会话控制和同步功能,并处理会话中的错误和中断。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化和编码,以便不同系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它处理数据的加密、压缩和转换,以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可靠传输。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是最高层的层次,它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应用层协议(如HTTP、FTP等)位于此层,用于实现特定的网络功能和应用。

TCP/IP 四层模型:应用层(各种应用层协议)、传输层(TCP/UDP)、网络层 IP、网络接口层
应用层:位于最顶层,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接口。它包括各种应用协议,如HTTP、FTP、SMTP等。应用层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和数据的呈现、交互和传输。
传输层:负责在网络中的两个节点之间可靠地传输数据。主要有两个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TCP提供可靠的、有序的数据传输,它通过序号、确认和重传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UDP则是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它提供简单的传输服务,适用于不需要可靠性和顺序的传输。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主要包括IP协议(Internet协议)和路由选择协议。IP协议定义了数据包的路由和寻址方式, 路由选择协议负责决定数据包的传输路由。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包从一个节点传输到相邻节点。它将IP包封装成帧,在相邻节点之间传输。数据链路层还定义了物理地址(MAC地址)和帧的传输方式。最常见的数据链路协议是以太网协议。

IP地址分类是根据IP地址的范围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IP地址的第一个字节的范围,IP地址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类别:
A类地址:范围为1.0.0.0 - 126.0.0.0,其中第一个字节的范围为1-126。A类地址用于大型网络,其中第一个字节用于网络标识,后三个字节用于主机标识。
B类地址:范围为128.0.0.0 - 191.255.0.0,其中第一个字节的范围为128-191。B类地址用于中型网络,其中前两个字节用于网络标识,后两个字节用于主机标识。
C类地址:范围为192.0.0.0 - 223.255.255.0,其中第一个字节的范围为192-223。C类地址用于小型网络,其中前三个字节用于网络标识,最后一个字节用于主机标识。
D类地址:范围为224.0.0.0 - 239.255.255.255,其中第一个字节的范围为224-239。D类地址用于多播通信,不用于标识特定的网络或主机。
E类地址:范围为240.0.0.0 - 255.255.255.255,其中第一个字节的范围为240-255。E类地址为保留地址,用于特殊用途。
请注意,以上划分是根据传统的IP地址分类,现今的网络使用更加灵活的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划分方式,允许更细粒度的地址划分。

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

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地址划分方式,它通过用斜线后面的数字表示网络地址的前缀长度(即网络地址中连续的位数),取代了传统的IP地址分类。CIDR的表示方法是IP地址后面跟着一个斜线和一个数字,例如192.168.0.0/24。
CIDR的引入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IP地址分类方式的一些不足之处。传统的IP地址分类方式在给予较大的网络更多的地址数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地址的浪费。而CIDR允许根据需求灵活地划分地址空间,使得地址的利用更加高效。
CIDR通过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分界线放在任意位置,不再依赖于特定的地址范围来划分网络类型。通过指定网络的前缀长度,CIDR可以更精确地确定网络地址的范围和大小。
CIDR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地址范围,例如:

  • 192.168.0.0/24 表示一个包含256个IP地址的网络,其中前24位为网络地址。
  • 10.0.0.0/16 表示一个包含65536个IP地址的网络,其中前16位为网络地址。
  • 172.16.0.0/12 表示一个包含1048576个IP地址的网络,其中前12位为网络地址。

CIDR的引入使得网络规划和路由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网络,而不再受限于传统IP地址分类的刚性标准。

域名:计算机主机名.机构名.顶级域名
域名解析服务器(DNS,Domain Name Service)完成域名到 IP 地址的转换
顶级域名:通用顶级域名(gTLDs)、国家顶级域名(ccTLDs)

顶级域名代码国家或地区名称机构代码机构名称
cn中国com商业机构
jp日本edu教育机构
hk香港gov政府机构
uk英国int国际机构
ca加拿大mil军事机构
de德国net网络服务机构
CSMA/CD

CSMA/CD,全称为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是一种网络访问协议,用于解决多个节点共享同一传输介质时可能发生的冲突问题。
在CSMA/CD协议中,每个节点在发送数据之前都会先监听传输介质(例如以太网)上是否有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如果在监听过程中没有检测到其他节点的信号,那么该节点可以开始发送数据。如果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该节点检测到传输介质上有信号(即有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则意味着发生了冲突。
当冲突被检测到时,发送数据的节点会立即停止发送,并发送一个特定的信号(冲突信号)通知其他节点发生了冲突。接收到冲突信号的其他节点都会暂停发送数据,并在一段随机的时间后重新尝试发送。
CSMA/CD协议还包括冲突检测的功能。即在发送数据的同时,节点会不断地监听传输介质上的信号,以便及时检测到可能的冲突。如果冲突被检测到,则会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执行冲突处理算法。
CSMA/CD协议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公平的访问权和适度的带宽利用率。通过在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重新尝试发送,可以降低多节点竞争同一传输介质造成的冲突率。然而,随着网络速度的提高和传输介质的改进,CSMA/CD被逐渐取代或改进为更高效的协议(如CSMA/CA)来适应更复杂的网络环境。

因特网及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输协议
SMTP:
WWW:world wide web 万维网,资源整合

  • 使用 HTTP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
  • 搜索引擎:略
  • 浏览器:略
  • URL:协议名、web 服务器地址、文件在服务器中的路径、文件名

网络安全技术
方法:数据加密、认证体制、防火墙技术

数据加密:明文 加密 密文 解密 原始明文
加密技术的分类,按发展分类:古典密码、对称密钥密码、公开密钥密码

认证体制:消息认证、身份认证、数字签名。
消息认证:验证消息源真实性;验证消息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
身份认证:口令认证、智能卡认证、生物认证
数字签名:公钥签名

防火墙技术
主要由服务访问政策、验证工具、包过滤、应用网关构成
功能:过滤攻击、关闭不使用的端口、封锁特洛伊木马、禁止特殊网站访问
种类:网络级防火墙、应用级网关、电路级网关、规则检查防火墙

操作系统

特征: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不确定性
发展: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人工操作方式和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单道批处理系统、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分类:按用户界面分,命令行界面操作系统、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按支持的用户分:单用户操作系统、多用户操作系统;按运行任务分:单任务操作系统、多任务操作系统;按系统功能分: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作用与功能:资源管理、程序控制、人机交互
系统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计算机硬件,如CPU、内存、外存、外设等。信息资源:存放在计算机中的各种数据,如文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
从资源管理角度可将操作系统的功能分为:中央处理器的控制与管理、主存储器的分配与管理、作业管理和控制、文件管理、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
公共服务类型:程序执行、I/O 操作、文件系统操作、资源分配、拥塞控制机制和保护、通信和差错检测
系统调用类型:进程管理、设备管理、文件操作、信息维护及通信

开启操作系统就是把系统文件装入内存并运行

键盘操作快捷键:保存 Ctrl+S 复制 Ctrl+C 粘贴 Ctrl+V 剪切 Ctrl+X 撤销 Ctrl+Z 全选 Ctrl+A 打开任务管理器 Ctrl+Alt+Del 全半角切换 Shift+Space 显示开始菜单 Ctrl+Esc 关闭窗口 Alt+F4 屏幕拷贝 PrtSc 活动窗口拷贝 Alt+PrtSc

常见文件类型:.doc(.docx) .xls(.xlsx) .ppt(.pptx) .txt .rar .pdf .dwg(CAD 文件) .exe .jpg .bmp(位图,Windows画图软件保存格式) .swf(flash文件) .wav

NTFS
FAT32 不能下载和存放超过4G的文件

数据库

数据库(DB):是存储在计算机设备上、机构化、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数据库应用系统:系统开发人员利用数据库系统资源开发出来的、面向某个具体应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
数据库系统:由五部分构成,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

数据库系统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模式:又称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内模式:又叫做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系统中的内部表示,即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三级模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两次映像,外模式到模式的映像模式到内模式的映像,而这两次映像就实现了数据库中数据两个层次的独立性,即逻辑独立性物理独立性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数据处理的核心问题是数据管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

发展阶段主要特征
人工管理(1953~1965)数据与程序彼此依赖,一组数据分别对应一组程序;
不同应用程序之间不能共享数据,数据冗余量大
文件系统(1965~1970)数据与程序分开存储,相关数据组织成一种文件,由文件系统专门管理;
数据之间没有联系,通用性差,冗余量大;
数据文件仍然高度依赖对应程序,同一数据文件很难被不同文件共享
数据库管理(1970至今)对所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供不同用户共享;
数据文件之间可以建立关联关系,冗余性大大减少;
数据与应用程序完全独立,减少应用程序开发和维护的代价

数据库管理的实现
三个世界的转换
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各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
概念世界:即信息世界。现实世界到概念世界是通过概念模型来表达的
数据世界:使用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主要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要素包括: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约束条件

层次模型:用树型结构表示实体及其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模型中,记录类型为节点,由父节点和子节点构成。除根节点外,任何节点只有一个父节点
网状模型:用网状结构表示表示实体及其之间的联系
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格结构表示实体及其之间的联系。以关系数学理论为基础,

实体:指客观存在且相互区别的事物
属性:指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
实体型: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
实体集:同型实体的集合。
属性值的集合表示一个具体的实体;属性的集合表示一种实体型;同类型的实体的集合为实体集
联系: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它反映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
实体间联系的类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关系数据库:由关系模型构成的数据库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格式为:关系名(属性名1,属性名2,……)
关系:一个关系即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有一个关系名。如,在 Visual Foxpro 中,一个关系存储为一个文件,即:表(.dbf)
关系的特点:规范化、属性和元组的特性:值异、次序不重要
元组:一个关系(表)中,水平方向的行
属性: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主关键字:属性或属性的集合,关键字的值能唯一标识一个元组
外部关键字:表中的一个字段不是本表的主关键字或候选关键字,而是另外一个表的主关键字或候选关键字,该字段成为外部关键字

关系运算
基本运算:传统集合运算(并、交、差);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

数据完整性
保证数据正确的特性
实体完整性:保证表中记录唯一的特性,即用主关键字
域完整性:数据表中字段属性的约束,有效性,包括字段的值域、字段的类型及字段的有效规则等约束
参照完整性:对关系数据库中建立永久关联关系的数据表间数据参照引用的约束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方法:手工试凑法、规范设计法(具体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设计步骤:
需求分析:充分调查研究,了解用户需求
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系统的信息结构,它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包括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 使用 E-R 图 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结构转换成与所选用的 DBMS 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过程
物理结构设计:
编码测试:
运行维护:

数据库设计规范
范式:可以通过它来剔除数据库中冗余的数据
规范化的特点:规范化大大减少了数据冗余、改进了数据库整体组织、增强了数据的一致性、增加了数据库设计的灵活性
常用范式:
第一范式:规定表的每个列的值都是不可分的简单数据项。在任何一个数据库中,第一范式都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范式:有两项要求,所有表必须符合第一范式;表中每一个非主键列完全函数依赖于主键(关键字)
第三范式:有两项要求,所有表必须符合第二范式;表中每一个非主键列对主键都不存在传递依赖,而是直接依赖

大数据

大数据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体量巨大(Volume):大数据的数据量非常庞大,以至于常规的数据处理工具无法处理。该特点要求我们使用特殊的技术和工具来收集、存储和处理这些海量数据。
  2. 多样性(Variety):大数据不仅仅包含结构化数据(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还包括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和半结构化数据(如日志文件、社交媒体数据等)。这些不同类型和格式的数据使得数据处理更加复杂。
  3. 时效性(Velocity):大数据的生成速度非常快,数据源不断涌现。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无法实时获取和处理这些数据。因此,大数据要求我们能够实时或近实时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 可变性(Variability):大数据的价值随着时间和场景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份数据在不同的时间和应用场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大数据的处理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使用。

Word 文字处理

文档编辑
选定文本:用鼠标;利用左侧空白区域(选定区)
选定文本技巧:

  • 双击单词/词语;
  • 选中一行,移到某行左侧,鼠标指针变成箭头,单击即可选中
  • 选中多行,移到左侧,变成箭头时,向上/向下拖动鼠标
  • 选中一句,按下 Ctrl, 单击某句话
  • 选中段落,移到左侧变成箭头,双击或者在段落任意位置三击
  • 选中全部 Ctrl+A;移到左侧变成箭头后,三击即可选中整篇文章
  • 选中矩形块文字,按住 Alt 拖动鼠标
  • 选择不连续文本,选中第一处文本,然后按住 Ctrl 选定其他

键盘快捷键:Ctrl+Z 恢复,Ctrl+End 光标移到文档尾部,Ctrl+C 复制,Ctrl+V 粘贴,Ctrl+X 剪切,Ctrl+A 全选,Ctrl+S 保存,Ctrl+F 查找/替换

表格、图形/图像处理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输入不同数据
对于完全由数字构成的文本,如电话号码,不需要参与运算,可以输入时在前面添加 '(英文的单引号) '123456 或者 =""(如 ="123456") 或者 输入完之后右键设置单元格格式,改为文本格式
数值数据:输入数值默认右对齐
日期数据:默认右对齐
输入分数:在前加入0和空格
输入多行:Alt+Enter 或者 设置单元格格式开启自动换行(这个是显示多行,实际一行)
快速输入:选择多个单元格,输入数据后按 Ctrl+Enter 自动填充

公式和函数
输入公式:以“=”开头
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COUNT、COUNTIF、IF

单元格地址表示方式
相对地址:以列标和行号组成,如 A1、B2、C3
绝对地址:以列标和行号前加上符号“A$1** 公式复制时,绝对地址不会改变
混合地址:如 $A1、A$1

演示文稿

幻灯片中占位符的作用是为文本、图形预留位置

图形图形处理软件

分辨率。图像分辨率,典型的是以每英寸的像素数(ppi)。设备分辨率又称输出分辨率,指的是各类输出设备每英寸上可产生的点数(dpi)。图像尺寸=ppi/dpi(英寸)

位图:点阵图,特点:不宜修改、文件大、显示速度快
矢量图:易于修改、文件小、不宜用于复杂图像

图像文件大小,像素总量 = 宽度 x 高度 = 分辨率图像文件大小 = 像素总量 x 色深(byte)
例如一张分辨率 1024x768 的图像,24位深,图像文件大小为:1024x768x24/8 = 2359296byte = 2304KB

色彩模式
RGB色彩模式、CMYK(青、洋红、黄、黑)色彩模式、LAB(亮度/绿红/蓝黄)色彩模式、HSB(色相/饱和度/亮度)色彩模式;位图模式;灰度模式
RGB 是加色模式,CMYK 是减色模式。从 RGB 转换为 CMYK 时,会出现颜色失真的问题。LAB 囊括了 RGB 和 CMYK 的颜色光谱。HSB 是模拟人眼感知色彩的一种方法,色相 Hue,饱和度 Saturation,亮度 Brightness
位图模式用两种颜色(黑和白)来表示图像中的像素,也称为黑白图像或一位图像
灰度模式可以使用多达256级灰度来表现图像,使图像的过渡更加平滑细腻,使用8位来表示灰度级别

常见图形图像文件格式
.psd 格式:ps 内部格式,无损压缩,支持 ps 可处理的任何内容
.tiff 格式:扫描仪、桌面出版系统及电子出版 CD-ROM 系统使用的通用图像文件格式。TIFF 文件允许在同一个文件中存储多幅图像
.bmp 格式:Windows 系统下使用的基本位图格式文件
.jpg 格式:JPEG 文件一般采用有损压缩编码技术,支持24位真彩色
.gif:无损压缩,最多支持256种彩色,占用空间小
.png:无损压缩,保留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

ps 的主要功能:选区、图层、路径、通道、蒙版、滤镜、自动化功能
图层的特性:不透明度、混合、堆叠、编辑、共同的属性、可单独处理图像、非破坏性工作
蒙版:黑色为完全透明,白色为完全不透明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围
性质:基础性、技术性、高速发展性、实践性、层次性、综合性、人文性

信息技术课程总体价值和目标
总体价值:培养主动进行学习的能力;学习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民科技文化水平
目标: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设计思路: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3个特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

教学内容
课程的模块结构与内容: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模块二(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运用;网络技术运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
课程特点:内容系统全面;注重问题解决;活动设计开放;关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和策路
(一)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为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原理或准则。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提高教学效果,反映信息技术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可总结为: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教育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二)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策路即: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包括:先行组织者教学策路;情境教学策略;动机教学策路;启发式教学策路;九段教学策路;情境一陶冶策路;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路;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探究式学习策路

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借鉴作用。

【参考答案】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智能的差异性。
正确评价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在某方面的智能稍差或很差,就认为学生是差生。
发现、引导、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
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个性、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学艺术。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
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
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白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教学设计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我国教学实践中的分类:事实类内容、概念类内容、技能类内容、原理类内容、问题解决类内容

教学目标分析
布鲁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六个亚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接受或注意学习、反应、评价、组织以及价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动作技能领域: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映、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三维目标体系
国家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各自的内涵和特性,它们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统一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行为目标的设计
行为目标主要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后行为及能力的变化进行描述。

  • 行为目标的编写方法:教学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 设计行为目标的优点与局限性

设计行为目标的优点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对教师确定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选择教学策路、制定评价工具、决定教学起点有很大帮助。
设计行为目标的局限性:行为目标的撰写比较机械、琐碎;行为目标通常反映的是比较简单的、低层次的学习内容,有些内容的学习过程无法以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很难用行为目标进行设计。行为目标的罗列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二)内外结合的目标设计
内外结合指的是将学生内部认知过程与外部行为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即所谓的总体目标。
具体行为侧重描述学生达到目标时的具体行为,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达到总体目标时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例子,是评价总体目标是否实现的证据。
内外结合的目标设计方法强调列举出能力方面的样例,不但避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目标的含糊性。

(三)三维目标的编写

  • 设计三维目标的原则:目标要导学化、目标要问题化、目标要过程化、目标要有序化和目标要一体化。
  • 三维目标的描述类型:结果性描述和体验性或表现性描述。

(四)三维目标编写常用行为动词
针对学习水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给出了层次与常用行为动词、层次特征的对应。
具体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维层次模型是阶梯式的递进关系,说明学习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直观地显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层次。

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 依据教学目标
  •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
  • 依据学生实际特点
  • 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
  • 依据教学环境条件
  • 依据教学方法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 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信息资源的选择与利用

(一)信息资源的分类
(1)信息资源的分类内容
按照人的感官接受方式分为:视觉信息资源、听觉信息资源、视听信息资源和触觉信息资源。
按照加工程度分为:一次信息资源、二次信息资源和三次信息资源。

(2)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照信息传播的方向分:单向传播媒体和双向传播媒体。
按照媒体对受信者感官的刺激及交互性分: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和多媒体教兰系统。
按适应教学组织形式的需要分:课堂展示媒体、个别化学习媒体和小组教学媒体。

(二)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

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
确定教学媒体的使用目标 :展现事实,形成表象的使用目标;创设情境,建立共同经验的使用目标;提供示范,便于模仿的使用目标 ;呈现过程,解释原理的使用目标;设疑思辣、解决问题的使用目标。
选择教学媒体的类型 :“经验之塔”理论。
选择教学媒体的内容:如果现有媒体内容合适,则直接在教学中使用;否则通过选编、修改甚至新制的方法重新确定。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模式
信息技禾课程的常用教学模式有:任务驱动法教学、小组合作形式教学、分层次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和应用软件部分。
基础知识部分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图解法、提问法;应用软件部分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文化熏陶法、迁移法、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要明确教学中教师要做什么,学生做什么,以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也就是教学活动展开的步骤和序列。
可以通过绘制教学流程图的方式,来把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构以时间和空间为表述形式全面展现出来。

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什么是讲授法?它分几种具体形式?讲授法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参考答案】 讲授法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 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有讲述,讲解、讲演等几种形式。 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要有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突出重点,简明生动,讲解适当,留有余地,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配合等。

【典型例题】 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后,李老师想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中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一个简单的电子作品,用以介绍信息技术的历史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李老师给出的任务是〝制作关于CPU的发展历史的电子报刊”。可是,课堂中却出现了一部分学生无精打采地进行简单地复制粘贴,组合电子报刊的现象。

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1)李老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问题?
(3)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什么?

【爹考答案】
(1)李老师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2)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任务是主线。李老师提出的任务是“制作关于CPU的发展历史的电子报刊”,任务比较单一,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缺少足够的吸引力。由此,设计的任务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没有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内在驱动力。
(3)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师主导下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使信息技术能力得到综合提升,应该注意下面的问题:任务的设计要恰当,任务要真实、有趣、开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留有自主开拓的余地,学生才会进发出真正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进行创作。

教学实施

有效实施:导入,一般三五分钟,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1)讲授法的有效实施
(2)演示法的有效实施
(3)练习法的有效实施
(4)实验法的有效实施
(5)探究法的有效实施
(6)合作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7)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8)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课堂组织调控

一、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路

信总技术的教学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全班集体授课、 全班或分组集体上机、分组协作学习、个别指导、现场教学)、网上课堂(网络课程、课程博客、课程群)、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信息奥赛)等。

教学组织策略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3)信息技术的教学应拉近学生生活距离
(4)信息技术课程融入其他课程

(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突发事件的处理
(1)放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合理运用错误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研究品质
(3)查明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4)理性看待学生的差异
(5)通过例子,变抽象为开象
(6)合理地交互,保证目标实现
(7)信息技术课程融入其他课程

、教学活动要素的调控方法

课堂教学调控的要素:调控客体和调控主体。
调控客体又称被调控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被动的调控对象,课堂教学调控的主体是教师。

(二)课堂教学调控的方法
(1)促进二维目标的实现
(2)在实现基础性目标的过程中慢慢地达到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3)在达到课程基础目标的基础上达到多级目标
(4)变抽象目标为可观察的目标
(5)实现从教到学的过渡,方法多样性和灵活性。

如何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参考答案】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莫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也可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早日成才。 了解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 能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掌握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恰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子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币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和教学作用。

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反思及其意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
教币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
教学反思的类型: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反思总结法
对话反思法
课堂实录反思法
教后记反思法
行动研究法
课后备课法
阅读新知法

学习评价

一、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评价 :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学生评价方式可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学习评价的方法 (一)传统评价模式:卷面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
(二)作品评价法
(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三、学生学习绩效评价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是确保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获得理想绩效的有效办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前置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之后,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原则有哪些?

【参考答案】 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教学片断,回答问题。
王老师在结束了必修教材第一章 “信息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后,编制了本章的阶段性测试题。其中,考察“信息的基本特征” 的知识点时,王老师分别采用了选择题和简答题的方式,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基本特征的是()
A.时效性 B. 共享性 C.价值性 D.安全性
2.关于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是一种资源,使用后会产生损耗
B.两个人聊天,也是在相互传递信息
C.传递信息的途径只有一种,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多种
D.信息被一个人使用时,其他人就不能使用
二、简答题:请说出信息的概念。

在随后的阅卷过程中,几乎所有同学都能正确选择,并能把信息的概念清晰表述。这两道题的优秀率都在90%以上。但是,王老师发现有位同学根本就没有回答这些题目。王老师很纳闷,他想,信息技术课才刚开始,这位同学就准备放弃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不是可能还有说明其他的原因。他在试卷上写了一句评语:“一切从零开始,希望你能在信息技术课上获得智慧与乐趣。〞

课后,王老师找到了这位同学了解情况,在发现了这位同学不答题的〝秘密”后,王老师给子他真诚的鼓励。后来,这位同学在王老师的课上,学习态度特别认真,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问题: (1)结合王老师的考题设计 ,说明单项选择和简答题分别适合考查什么样的学习目标?
(2)王老师的做法有什么可取之处?评语有什么用?

【参考答案】 (1)单选题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举例说出信息的特征;简答题教学目标 :学生能说出信息的概念。 (2)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动、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

吃好喝好 快乐地活下去